地域文化的礼敬 心灵智慧的景观
[ 录入者:kcjd_yw | 时间:2015-11-03 08:43:55 |来源: | 浏览:次 ]
序二:
地域文化的礼敬?? 心灵智慧的景观
李? 震
三年前,应首都师大出版社之约,编写《走读中国·名山名文》时,我就想一定要把连云港花果山收入,花果山虽无珠峰之姿庐山之险,亦无黄山之媚井岗之名,可就凭伟人毛泽东一句“孙猴子的老家在新海连市云台山”,作为云台山的最高峰花果山足可称为名山。花果山上的水帘洞、南天门、玉皇宫、老君堂、娲遗石、八戒石、猴石、唐僧崖、白龙洞、七十二洞等,的确可以带给人许多神奇浪漫的想象。我选了清代淮安知府姚陶于庚寅年(康熙四十九年即1710年)夏写的《云台山记》,从这篇游记中了解到“云台山在海中”,“与海州相犄角”,翌年前云台山遂与大陆相连。于是,我想,连云港的文化就是山海文化。连云港的山养育了连云港的人,远在四五万年前,连云港地区就有人类生息繁衍,桃花涧有旧石器时代遗址,锦屏山有将军崖岩画,都是明证。孔子登朐阳山望海,秦始皇于朐山立秦东门,赣榆人徐福东渡扶桑,田横耻作汉公侯,陶渊明在宿城创作《桃花源记并序》,唐太宗赐名保驾山,李白来游过郁洲山,苏东坡巡游海州,吴承恩创作《西游记》,戚继光宿城灭倭寇,沈云沛规划陇海铁路,卞赓高中武状元等等,人物也罢,故事也罢,名胜也罢,遗迹也罢,不是牵山就是连海。山海塑造了连云港的地貌,也塑造了连云港人的性格和精神,而连云港人又以自己的性格和精神,在山海之中创造了山海文化。连云港山海文化就像连云港人的血脉一样,传承着连云港人的基因。连云港文化就是连云港人的集体记忆,就是连云港人独特的个性象征,是培养连云港人精神的土壤,是连云港人代代相传并赖以栖息的精神家园。
连云港地域文化很有地域性。连云港地域文化不同于吴文化的婉约柔美,不同于金陵文化的文脉悠长,不同于楚汉文化的刚直强悍,不同于维扬文化的细腻俊秀,是典型的海洋文化,从史前遗迹到港城新貌,文明发展的线索非常清晰,包孕万物。这种地域性蕴含在连云港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地方历史文化特征和地方社会心理特征的交汇融合之中,距今约四千年的将军崖岩画是我国沿海唯一反映原始社会农业部落先民生活的石刻,也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最早的原始天文岩画。大伊山上的崖画生动地展现了先民原始村落的生活画卷,那美人石所表现的女体,喻示了连云港人的祖先那强烈的生殖崇拜意识。地域性包括当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学、人物、宗教、哲学等的存在,从空间上来说,发生在“本土”的;从内容上来说,反映了“本土”的。学生更容易把握住这些反映地域文化的文本或物质形态的“信息源”的特征,发现传递情感或者信息的过程,充满兴味地融入文化资源中,产生独特的身心体验,对学习资源产生“亲切感”。
连云港地域文化很有差异性。“月色孔望飘遗风”,妩媚而温柔的孔望山因孔子登临望海而得名。《舆地要览》载:“孔子问官于郯子,赏以登山,以望东海,故名。”从秦汉开始,时被称为朐山的孔望山上保存下了历代珍贵的遗迹,称为连云港区域独特的历史遗存。石棚山因宋代石曼卿来任通判而出名,石曼卿曾在此阅卷抚琴,饮酒抒怀,让这座小山“石壁生辉”。苏轼曾两次光临石棚山,并在石屋里吟诗唱歌。在他的《和蔡景繁海州石室》长诗中记载道:“芙蓉仙子旧游处,苍藤翠壁初无路。戏将桃核裹黄泥,石间散掷如风雨。坐令空山出锦绣,倚天照海花无数。”这里讲述了石曼卿通判海州时对植被的开发,使人以黄泥裹桃核、花种满山抛掷,数年后花发满山,形成了今天的旅游胜地桃花涧,成为独特的文化的自然的旅游景观。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成为连云港地域文化自我身份的标记,也制约着连云港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俗,决定着连云港人特有的思维方式、情感特征和表达方式,体现出连云港人的精神、文化方面的信息,体现出连云港人的智慧和文化创造力,使连云港人产生了地方共同归属感。
连云港地域文化很有创造性。我在新海实验中学任校长时,曾游览过石棚山,山不算高,但有“仙”则名。这“仙”就是“酒仙”石曼卿,姓“石”的曼卿,与“姓”石的棚山,真是天人合一。石曼卿就在石棚山读书写诗,那地方就在石棚山的南侧的巨壁之下,我曾经在此流连忘返,望着“石曼卿读书处”六个汉隶大字,似乎要穿越时空,脑海里浮现出“芙蓉仙子”披卷阅读或抚琴而歌的场面。连云港人很会创造,把文人、名人、酒仙、读书、抚琴、青石、书法、桃花等意象,凝结到一起。很独特,很有味道,很有底蕴。我在2004年春日写过一首《春游海州石棚山》诗:“巨石如棚造化工,游人小憩正点评。天蟾踊跃腾挪势,犀牛奋勇斗志增。苍藤翠壁皆画意,空山深谷生清风。回首曼卿读书处,桃林处处有飞红。”这正是我的灵魂在此时此地与石曼卿的灵魂产生了碰撞和交融的结果,是一种在场情景体验,从而产生了在场情景的创造。教育要让学生向往伟大,这“伟大”的向往就是创造。连云港区域文化具有丰富的底蕴,这种底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连云港人,就在今年3月30日下午,新海实验中学学生代表队代表连云港市参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江苏站省级选拔赛,折桂金陵,获得“2014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入场券,这不能不说得益于以“东方天书”为代表的文化因子所形成的文化底蕴。
连云港地域文化很有审美性。杨昌雄在《民族审美文化论》中认为:“文化所包容的,也意味着审美所包容的,且是人类的文化的精华部分。也可以说,高层次的优秀文化是以审美的形式表现出来的。”[1]太昊,这个东夷的祖先,
连云港地域文化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对这种地域文化进行开发和利用,是一种“文化母乳喂养”,可以与主流文化课程一起构成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生态学习环境,让优秀的本土文化对青少年产生积极而良好的影响,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和文化精神,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拓展语文教育的新视野。
这本《语文读本》正是他多年来思考的结果。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研究连云港的地域文化材料。翻阅了连云港文化丛书中的名人卷、风俗卷、传说卷、淮盐卷、山水卷、徐福卷、西游卷、历史卷等,俯瞰淮盐古今,登临东胜神州,寻踪西游王国,博览海州诗赋,梳理连云文思,考察东朐流风,整理港城名闻;还涉猎了与连云港有关系的历史人物的诗赋文集、方志小说、类书史书等。斟酌推敲,辨章校正,注释设题,无不精心下笔,体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忘我的研究精神。
选文六十余篇,皆涉连云港古今,精心选材,文质兼美,既有历史透视感,又有当代视野,冀有益于学生精神成长和言语生命的发展。
从内容来看,有山海奇观的描写,有时空穿越的遐想,有才俊贤达的传记,有神话传说的演绎,有乡风民俗的展现。
从文体来看,诗赋铺采摛文,抒情言志;散文形散神凝,记人叙事;小说戏剧,美猴窦娥,儒林故事,刺贪刺虐,随意取资,入木三分,皆饱学之士所为。
从表达来看,叙述众美而辐辏,表里发挥,如《鲍照传》文辞赡逸,简约周详;抒情逸韵婉转,出自胸臆,如《连云港赋》体物写志,诗画同境。
从作者来看,或为古代贤达,如马戴,如延寿,如则徐,如张謇;或为港城学者,如洪甫,如彭云,如畅征,如继增;或为当代作家,如曾祺,如海笑,如维先,如冰洁。
从语言来看,或丽辞偶章,造化赋形,时闻珠玉吐纳之声;或积学储宝,运裁百虑,时悟思理之妙;或动生宛转,异彩趣合,时呈珠联之巧。
作为“语文读本”,全书共分八个主题单元,全书贯穿着的基本主题是“乡思”“游记”“山海”“咏怀”“人事”“故事”“民俗”,学生通过对话式的阅读,加深对家乡文化底蕴的认知,强化人格特质;每个教学篇又由三部分构成:“正文”“思考与探究”“资料链接”,构建起研究性平台。其“思考与探究”的题目设计,亦颇具匠心。
一是体现了文化观察。如《海之恋》的题目设计,着眼于“淮盐文化”,让学生认识淮盐文化的原本状态。阅读《登上江苏最高峰》,让学生能够把握文本中的地域文化特点,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
二是强化了活动体验。如《游青峰顶记》的题目设计,引导学生考证“清风顶”“青峰顶”的命名,通过动手来增加认知的体验。
三是组织了问题探究。如《人间幻境花果山》的题目设计,让学生以“《西游记》与花果山”为主题进行一次语文研究性活动,并将研究成果作以展示。
四是重视了品质培育。如读辛弃疾的词作《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题目要求分析辛词中“激昂排宕,不可一世”的特点。读李清照的诗作,题目设计要求理解胡松年这一形象的品质特点。
这本书是
这本书是
这本书是
近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规划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阶段,以增强理性认识为重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接触和体验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民俗风尚,了解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感悟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我想,
我
此书在策划时,他不幸生病住院,在北京做了心脏手术。出院不久,拖着羸弱之躯开始了此书的文献收集、遴选和编写工作,展现了他作为一名特级教师对语文事业的执着和真诚,显示出人格的光辉。这真是令人感动。
书稿成,
是为序。
????????????????????????????? ??????????????李震 书于秋未尽斋
?????????????????? ???????????????????????????
(李震,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全国中语会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育专家。)
上一篇:最后一页
下一篇:用地方文化滋养一方学子